阅读:0
听报道
受利率市场化、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中国银行业近年来整体增速趋缓。随着市场的参与者日趋多元化,银行所面临的竞争对手已经突破同业范畴。同时,不断演进的金融科技产生的溢出效应已经非常明显,在银行业,体现为支付结算、存贷款与资本筹集、投资管理等诸多业务领域,通过技术手段完成的各类金融创新实践。依托网点扩张的传统运营模式正在丧失活力,银行业需要审视自身禀赋完成数字化转型以应对未来之变,这场转型将是有关商业模式和核心价值的变革。
一、金融科技创新势能下,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商业模式之变
巴塞尔委员会为评估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影响,构建了以下五组前瞻性情景。一是现有银行通过新技术、改进现有技术或改进现有商业模式,在客户识别、移动支付服务、贷款平台等方面实现创新;二是现有银行被新兴技术驱动的新银行(如大型科技公司设立的“为数字而建”的全面服务银行平台)取代;三是分散式银行,金融服务由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提供,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之间可以合资、合伙或其他服务资源共享的方式开展合作;四是降级银行,新机构持有客户关系,银行则降级为提供运营流程和风险合规等商品化业务;五是去中介化银行,客户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等直接联系个人金融服务供应商,例如,比特币等数字加密货币可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无须通过现有的银行就能实现价值转移,当然,目前受限于各种因素制约无法实现广泛运用。
上述五种情景,按照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渗透程度由浅至深,我们可将银行业的变革形态排序为降级银行、分散式银行、更好的银行、新银行、去中介化银行。金融科技成为银行业实现突破的重要发力点。对此,银行业可引入新兴技术或改进商业模式成为更好的银行,在战略、业务、管理上注入颠覆性元素,对业务开拓、服务流程、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再造;或者与新机构开展合作改善客户体验,特别是为乐于接受各类“无感式”场景金融服务的客群提供服务,以培育新的客群,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二、金融科技推动传统银行向数字银行进阶跃升
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是银行开展数字化运营的重要基石,通过相应技术处理,客户需求将变得明确化、显性化,触达客户的精度有望提升,基于此还可建立有效的大数据风控模型和信用评级体系。其次人脸识别等各类生物识别技术正逐步成为银行安全认证的核心手段,成为开户、身份核验的补充核心手段。再次,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可实现运营的去中心化、去人工化,大大降低成本。
(一)大数据助力银行精准获客并开展高效风险管理
在传统数据库模式下,银行拥有的客户信息并不完全,数据口径、字段细致程度各异,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加之普遍存在内部部门数据壁垒未打通,“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缺乏高度整合的数据治理模式,使得银行对客户信息的分析难以做到精准及时,营销手段大多趋同。通过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银行可从内部掌握客户的账户信息、个人信息以及交易信息,还能通过外部渠道获悉更多的客户画像维度,从而使得精准营销、适时营销成为可能,从而识别关键客户,维护长期的客户关系。
在银行业,Capital One、汇丰、花旗和瑞士银行是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的先行者,在银行业务信息化过程中产生的个人数据、行为信息,以及社交网络等外部机构的个人与家庭数据,为营销和决策提供参考和服务。例如,美国第一资本金融银行Capital One基于数据的决策系统对客户生命周期进行价值管理,对客户进行细分并开展精准营销,从而把商业资源引向价值和潜力最大的客户。
基于大数据的应用,银行零售业务的风险管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银行传统的数据管理模式,所依据的信息数据不完全,缺乏时效性,导致风险预测不准确。大数据技术通过多渠道对客户的实时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整理,有效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并迅速挖掘出数据背后隐藏的风险信用因素,可提高风险控制与管理的效率。再以Capital One为例,其用户风险决策模型涵盖了众多数据,包括美国三大征信局数据、平台沉淀的用户数据、用户社交数据、违约记录等,每个季度均会验证模型,综合风险与盈利对不同客户制定策略。
(二)生物识别可广泛适用于网点厅堂服务和反欺诈领域并提供智慧服务
据国际生物识别集团(IBG)统计,全球生物识别市场规模已达到百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全球市场将突破2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将稳定在14%左右。生物识别可广泛适用于银行网点厅堂服务、反欺诈、大额转账等领域。
在网点厅堂服务流程中,智能服务机器人可在网点指定区域自动巡航,通过人脸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可快速确认客户身份,识别VIP客户,实现迎宾分流,对客户行为进行预判,从传统的、陌生接待的被动接触跃变为“一次认证、永久记忆”的主动高效服务,极大提升客户体验和网点经营效率。NEC开发的人脸识别软件NeoFace为金融等行业提供了IT解决方案,新加坡华侨银行已经开始使用NEC的人脸识别智能引擎NeoFace,使银行能够在客户进入业务大厅时实时准确地识别出VIP客户而无需客户专门将面部对准摄像头。借助该系统,工作人员可迅速对接VIP客户,提供客户喜欢的饮料和杂志,准备好客户的银行业务记录,及时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银行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客户体验。基于此系统,银行还可以记录客户的来访目的,收集反馈以改进服务,并了解客户的行为模式,例如其访问频率。
人工智能还有助于银行提升对欺诈的识别能力。区别于传统的数据反欺诈,人工智能可构建自动的、智能的反欺诈技术和系统,帮助银行风控系统打造用户行为追踪与分析能力,建立异常特征的自动识别能力,逐步达到自主、实时发现新的欺诈模式的目标。例如,花旗银行对全球知名的数据科学企业Feedzai进行战略投资,引入人工智能持续快速对各种渠道海量数据进行评估分析,及时确定欺诈或可疑行为,提高了查找、防范商业欺诈的能力和效率。
(三)区块链技术有望在银行贷款、清结算和合规等领域得以深入应用
金融行业中最有价值的是各类金融资产,包括但不限于股权、债券、票据、收益凭证、仓单等。通过将其整合进区块链,以链记录,可以实现资产的数字化。各类资产的生成、交易流转都可以在区块链中没有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前提下完成高效、低成本的点对点操作。例如基于区块链技术架构建立新型数字票据业务模式可降低系统中心化带来的运营和操作风险,降低对传统业务模式中票据交易中心的依赖,降低系统中心化带来的运营和操作风险。再如,在跨境支付领域,区块链技术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间的对账成本及争议解决的成本,从而显著提高支付业务的处理速度及效率。又如,区块链技术可以帮助金融机构高效履行客户识别(KYC)责任。传统的客户识别流程耗时且缺少自动验证消费者身份的技术的缺点被数字化身份信息管理所填补。
例如,桑坦德银行、谷歌等研发的Ripple平台建立在瑞波币公有链基础上,号称SWIFT2.0,旨在打造全球第一个去中心化的银行间清算系统。借助该平台,银行不必再通过SWIFT、清算机构或账户行,就可实现实时外汇转账。目前,德国Fidor银行、美国CBW银行及Cross River银行已采用该平台进行国际结算,西联汇款、澳大利亚国民银行等着手与Ripple展开合作。平台把联盟内的银行业机构采用联盟链的技术推进区块链的应用,可缩短交易时间,降低交易成本。
三、国外数字银行成功案例与最佳实践
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数字银行的发展模式和策略可归为防守型、进攻型和革命型三种类型。防守型的银行主要是对原有模式进行改良,这类银行往往已经广泛布局实体据点,因此采取的方法改造实体据点,在挽留传统客户的基础上针对虚拟通路接受度高的客群提供功能丰富的虚拟通路,进行交叉销售,降低成本。进攻型银行则以“轻分行”的定位吸引新客户,以个性化、科技导向的产品组合提升客户体验。革命型银行则是完全去实体化,业务开展以平台为基础,以颠覆性的形式让金融融入客户的生活场景,提供无缝的客户体验,受众是千禧一代。显然,防守型的策略在当下已不足以制胜,进攻型和革命型银行是未来智慧银行的发展路径。为此,我们梳理ING Direct、Atom、iGaranti、Simple等运营较为成功、具备一定智慧银行特征的机构经验,发现此类银行具备数字化、敏捷化、定制化、生态化四大特征。
(一)数字化
银行业的进化,离不开科技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给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带来的影响要比金融产品的创新要深远得多。ING Direct等银行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IVR等通信技术的普及。利用金融科技最先进的底层技术,创建灵活的IT架构,应对指数级增长的数据,以提供领先的风险管理水平,帮助银行优化资产负债表。上述数字银行在风险管理、营销策略制定过程中最核心的是大数据分析技术,可对客户特征和风险进行精确的评估。
数字银行的特征将体现在银行流程的数字化、工具的数字化和渠道的数字化等方面,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数字服务。其中,流程数字化要求为用户提供完整的数字化体验,包括无纸化的申请表格和“了解你的客户”流程。工具数字化包括对数字钱包、移动支付、电子信用卡的推广,提供数字化财务计划工具管理客户的财务生命周期,将客户的生物特征作为身份登录的验证工具。渠道数字化是将产品通过社交网络等电子渠道直接销售给客户,允许客户通过电子化的方式申请并完成业务全流程。以“指尖银行”Atom为例,其致力于成为零网点、完全基于手机APP提供远程数字金融服务,其一般性业务,包括银行账户开户、客户身份识别与信息核实、办理活期账户、办理抵押贷款、贷款后续服务,以及移动支付,都完全基于手机APP实现。
(二)敏捷化
区别于传统银行分行众多、人员冗杂的重资产特性,数字银行出于获取客户、更新品牌、扩张地域、降低成本等原因往往追求轻资产。依该种观念建立的组织架构精益化、动态化且富有活力,决策速度快,行动力强,产品迭代迅速。例如,ING在组织架构上受谷歌、Netflix和Spotify等公司启发采用了敏捷的组织模式,废除了多数的传统组织架构,取而代之由小队(squads)、部落(tribes)和分部(chapters)等治理单元组成的矩阵式敏捷组织。秉承端到端原则,内部每九人(或更少人数)列为一支小队,一般由数据分析师、用户体验师、IT工程师和产品专家组成跨职能的团队,共同致力于解决客户的需求。小队全体成员一起办公,任务完成后小队每两周自我评估,成员可加入其它小队,运营良好的小队可以继续解决客户的其他需求。小队分属于13个专攻不同业务的部落,如抵押贷款服务部落等,成员一般不超过150人,有一位领导者负责确定重点工作、分配预算、确保经验在部落内部和部落之间分享。部落采纳非正式的网格管理结构,每个季度进行业务和经验回顾,查看绩效并结合公司战略确定新季度的目标。分部则协调分散在不同小组的同一专业的员工,分部的领导者负责追踪并分享最佳实践以及管理职业发展和绩效评估等事项。推广敏捷实验后,ING增强了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能力,推广新产品的速度加快。
(三)定制化
成功的数字银行总是力图给客户提供直观、可视的财富管理信息,以定制化的形式展示账户余额、交易信息、待偿贷款、养老金与投资收益乃至增值服务情况,利用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对客户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客群提供不同的定制服务。以土耳其iGaranti银行为例,其在客户登陆社交应用程序时提示附近合作商户所提供的交易和折扣,使客户享受即时、定制化的智能交易建议,对海量信息流起到筛选和过滤的作用,提升了客户体验。
(四)生态化
为满足客户全方位、全渠道的产品与服务需求,数字银行日益意识到与合作伙伴共建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数字服务提供商包括金融科技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财富顾问、智能投顾、跨境支付提供商等。这些公司借助数字银行接入更全面的金融系统,银行将在获取更多关于客户需求和习惯的信息上受益,从而实现信息反馈的闭环。以Simple为例,其注重打造Fintech生态圈,比如它选择由The Bancorp Bank提供FDIC存款保险产品,使用VISA的借记卡和信用卡服务,运用TxVia的核心处理以及Braintree/Venmo Touch的移动支付服务,这种把核心体系组件化,引入数字业务合作伙伴的做法是构建良性生态的实践。
四、数字银行规制经验借鉴
数字银行的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指引和规范。本文对美国、德国、欧盟的数字银行规制政策进行了简要梳理。美国数字银行的监管机构主要是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货币监理署,此外还有各种行业标准、外部审计和行业协会予以监督。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负责统一监管金融行业。由于重要的金融机构直接受欧盟监管,德国目前对数字银行的监管重点在IT系统可靠性和数据安全上,为此搭建了一套综合的针对银行内部IT架构和使用的规范体系。2015年生效的德国IT安全法比较全面地规定了IT方面的安全义务,比如IT基础设施安全性应定期检查、重大故障应及时报告。欧盟针对数字银行监管形成了一整套涉及电子商务、网络交易和电子银行的监管框架,强调信息安全立法,注重监管机构联动协同,充分实现信息共享。各国针对数字银行的规制都在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存款保险制度相对完善的环境中开展,强调依法监管、统一监管和全面监管,并重点强调监管流动风险、合规风险、信息安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内容。
在业务准入上,国外数字银行大多是独立法人,这是它们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从促进国内数字银行发展的角度而言,增强数字银行的独立性将有利于其开展可持续性经营,开展产品的市场推广以及商业品牌的建立与维护。在业务监督上,国外一般根据数字银行特点,在科技风险、流动性风险、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重点加强指导。此外,数字银行采用的科技需逐步确立各类标准,以提升产品安全效能,保护用户权益。以人脸识别为例,目前国内的识别精度已达到金融交易的级别,但与之相关的标准还需加速推进,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也存在同样的需求。
据麦肯锡公司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有7亿数字银行用户,数字化的机遇前所未有。国内的银行业已充分意识到金融科技的力量,不少商业银行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日益注重和各行业的场景对接,注重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纷纷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搭建互动融合的生态圈,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我国数字银行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为鼓励其发展,还需在平衡发展与公正的前提下为新一代数字银行的发展提供适当宽松的发展环境,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好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
注:本文部分内容刊载于《中国银行业》,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